育龙网
育龙MBA网手机版手机版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MBA > 湖北MBA > 华中农业大学MBA

华中农大MBA召开教育发展调研座谈会

育龙MBA网    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来源:

华中农大MBA召开教育发展调研座谈会:

    2012年6月14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在人文楼M503召开了经管--土管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调研—导师座谈会,会议由研究生教育中心常慕佳主任主持,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学院李艳军教授等教师以及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2012年4月中旬,按照学校《关于全面修(新)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据院系安排,我院组织部分专业教师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有关院系就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为了介绍和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特召开了本次座谈会。会上有四位老师作了重点发言。
    首先,刘灵芝老师对北京三所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汇报。她先对三校农林经管专业研究生(博士、科学硕士、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做了比较分析,对其基本学习年限、学分要求、学制时间要求,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及提前攻博生学分要求等各方面情况一一作了介绍。然后她比较分析了三校的课程与学分设置、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要求、硕博连读生的培养模式、本科推免生的培养模式、学术交流情况以及三校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方面各校的做法,并对农林经管专业研究生的学制安排、免推指标、生源质量、教师工作量、办公条件、学院人文氛围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等情况作了介绍,她认为从三所学校的情况看研究生指标有全日制专业硕士逐渐发展、科学硕士继续缩小的趋势;在职的专业硕士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有比较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品牌创建比较成熟,MBA、农业推广、专业硕士预备班、大学课程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模式都开展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随后,李志平老师代表经济学系调研小组对三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培养质量、政策支持、应用经济学的培养方案修订(制订)的思路与建议等作了介绍。李老师具体分析了三校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以及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应用经济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的学位授予的学科及其方向,并分析了我校应用经济学授予学位的学科及其方向。对于有关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科设置的演变趋势,李老师认为三校各有特点:中国人民大学重视“要素”理论: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利用好土地、环境、金融、林业等要素,随着短缺的专业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学科合力;中国农业大学重视“择优”原则;北京林业大学重视“省钱理论”。他还总结了三校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措施及值得我院借鉴的经验,如坚持多个一级学科的相互支撑,遵循科学的学科演变逻辑;课程建设应遵循多课程,少任务的原则;研究机构和基地保持“阳光”增速;培养质量的管理应多元化;要重视降低教师的工作量指标;人才培养应重视抓苗子,越早抓,越有效;人才引进要有针对性;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视野等。
    包玉泽老师代表调研组对三校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了汇报。他分析了三校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华中农业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了对策建议,对公共课、方法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开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单玉红老师代表调研组对调研学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了汇报,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位点情况,如学位点设置情况、研究方向、招生规模及学习年限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如研究生招生、培养方式等;课程设置情况;学位论文情况等。她认为他们如下的经验值得重视: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统一指导和差异化指导相结合、注重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建设研究基地和数据中心、逐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等。
四位老师汇报结束后,与会教师们就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研究生培养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大家围绕研究生学制、研究生条件改善、博士点建设,以及如何整合资源、凝练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大家也提了思路与建议。有老师认为不要让资金短缺打乱学科演变的逻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要注意分层化,要重点抓好优质生源储备工作;克服学术浮躁,依从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设置课程。

发布者:yinjiaru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hubei/huazhongnongye/12995.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MBA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