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MBA的理念中西合璧及跨越海外
关于北大国际最多的评价是“学费贵”、“师资雄厚”、“与政策导向相近”。
3月17日晚,20位北大国际EMBA08级同学聚在一起交流毕业一年体会。北大国际院长杨壮用微博记下了他们用4小时的反思得到的核心观点:环境变化有如海啸不可抗拒;做喜欢做的事;提升抗压能力;利他就是利己;提高幸福指数;国企建立合理选拔CEO机制;民企一言堂导致企业破产;创业板机会挑战并存;腐败来源于制度缺陷;选对人比做对事重要。
杨壮说,中国商学院发展各有千秋,北大国际有着与其他商学院不一样的基因,如果将北大国际看做一个公司,它身上具备了国企、民营和跨国公司的特质。
力图做到中西合璧
上世纪90年代末期,1998年6月29日,北大国际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子,在朗润园院子里隆重地举办了开学典礼。
杨壮说,刚开始建立时,北大国际与国外26所大学合作,当时的策略是把国外的教材搬到中国来,研究商学院的核心课程究竟应该是什么。北大国际力图做到中西合璧,因为商学院教育本来是一个舶来物。就目前而言,北大国际全日制MBA班的老师,70%来自于国外;EMBA的老师,90%来自国内,但基本上都有留学背景。
杨壮一直认为,国外成熟企业的系统性规则能给中国企业的转型带来启迪。比如华为曾经请了IBM的很多人,将IBM的整套系统,包括结构、文化、投资等都传授给了华为,而这些系统在华为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万科曾有一套吸引人才的系统,这些被吸引过去的人才必须在外国公司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同时身上有很多国际化的行为准则,但这些人才真正要在万科独当一面,需要在万科生存3年以上。
“一个商学院要办起来,需要借鉴国外大量已成形的系统和知识,才能具备自己的规矩和准则,同时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再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调整。”杨壮说,“中国有些地方可能还不太符合完全西方的办学理念。老师是英文讲课,把西方成形的商学院管理理念带给学生,对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有好处,但是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国情则不太合适。现在我们开始挖掘国内的师资,寻找一些熟悉中国国情、在美国任教的老师,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比如戴尔在美国和戴尔在中国有不一样的发展故事,了解它们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杨壮认为,北大国际与其他商学院最大的区别是,北大国际有一种理念,即把学生培养成“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既懂企业又懂政治,既讲商业又讲人文,既懂国内还懂国际,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团队作战的综合性领军人物”,“如果要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是我们的专长”。
作为北大国际创始人,林毅夫对MBA和EMBA教育的认识是:中国人说要成就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杨壮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在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天时”尤其重要。“目前制度和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很多机会,这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制度变化,研究存在的机会,这些机会能存在多久等问题,向学生提供宏观的视野,让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站在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商业环境变化规律这个高度去研究企业管理问题。”
2005年,北大国际开始与西点军校合作,互相交换学生。现在,每个北大国际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登山等拓展训练。杨壮和同学的观点一致:西点军校强调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和素质,在艰苦环境下接受心灵的考验,得到的收获会很多。
海外跨越路线
从2002年开始,北大国际开始加强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如结合中国古代与近现代战例的实地体验课程。“我们去了孟良崮,去了孙子的家乡,去四渡赤水,在发展国内路线的同时,我们也在跨越海外。”杨壮告诉记者,2009级EMBA的同学今年5月即将远赴纽约、华盛顿等城市,深入企业学习。
北大国际针对在读EMBA学员的《国际化管理海外考察课程》路线主要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杨壮认为这些国家的企业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借鉴;另外还有新兴发达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它们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有很多启示;北欧国家的人文历史也能给学生带来震撼,它们往往是小国家大企业,小民族大创新。
发布者:xiaomei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liuxue/guoji/2185.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