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育龙MBA网手机版手机版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MBA > 全日制MBA

边工作边学习在职MBA求学全攻略

育龙MBA网    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9日    来源:育龙网
全职MBA还是在职MBA,这是个问题?近几年来,市场对在职MBA学生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每年秋季MBA新生入学前,面临“F”(全职)班还是“P”(在职)班的抉择,部分学生依旧会犹豫一番,开始想重新职业定位而选了全职班,之后又出于工作考虑转为在职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与全职MBA相比,在职MBA确有其局限性。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限,维持工作、学习、家庭之间的平衡,达到与全职MBA相同甚至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清华经管院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毛东辉这样描述了全职MBA和在职MBA人数的变化态势:开始之初,两者是两条并行的曲线,而近几年来脱产MBA人数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在职MBA学生数则不断攀升。

对此,商学院相关人士分析称,形成这种趋势的两大促因:一是就业压力的加大,二是经济的发展。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MBA毕业生收入下降的同时,许多商学院的学费却持续上涨,这让许多人觉得放弃现有的稳定工作、承担数万元学费的代价太大,申请者自然会慎重考虑是否值得为2年的脱产学习支付相应的时间、经济和机会成本。

经济的改善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出于自身发展、国际化等考虑,一些企业提供了升职和更优厚的待遇,以吸引有价值的优秀员工不要为了参加全职学习而辞职。在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诱人待遇面前,读在职MBA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从目前在职MBA的生源来看,学生也的确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环境比较好,岗位和职能有着良好的上升空间,且自身所处的行业和职能匹配度较高,属于职业提升型的MBA学员。

虽然在职MBA不用受就业压力的困扰,但是边工作边读书的方式也随之带来相应的局限性。类似全职MBA那样,除了基本课程,还有俱乐部活动,嘉宾演讲,与同学和教授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与校友建立关系网等等,在职MBA学生会有所欠缺。

-P班学习QA

工作、学习、家庭关系如何协调?

毛东辉(清华大学经管院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在职读MBA对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选课为例,后3个学期挑选修课时不要选太多,根据自己的职业和职能一学期选4门课,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即可,因为每门课都有一定的量,不能顺利通过的话会影响学生最后的成绩单。

与单位的沟通可以在遇到加班、加点或出差等情况时,请单位给予一定的考虑。获得家里的支持则可以提供良好的在家学习环境,保证在家学习时的效率,因为MBA学习的特点是课堂内1小时,课堂外则要2小时。

张黎(北大国际MBA助理副院长):在职MBA学生大部分在30岁左右,一般是公司的中、低层,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但面对压力时,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课程的学习决不能缩水。建议在职MBA学生辩证看待工作、学习的冲突问题。这是个锻炼自身坚韧性、忍耐力的好机会,有利于在提高管理知识的同时增强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信心。

如何扩大人脉关系?

张黎:在职MBA的学生大都对工作比较满意,就北大国际MBA在职班的学生来看,80%来自行业内的顶尖公司,教育背景、工作职位和职业发展前景都很好。但是在具备这些优势的同时,学生也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在职学生多在一个企业工作多年,同一行业往往表现出共性的思维模式。通过虚心向其他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同学学习,有助于打破这种思维惯性、拓宽眼界,增进交流。

学校方面会采取多组织学生活动,如将周末的一天上课时间分割为周六、周日上午各半天的形式,每天上午的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利用下午进行团队活动或小组的案例分析等。

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

毛东辉:除了有关管理的讲座之外,学校提供的历史、政治、人文等方面的讲座也是MBA学生扩大知识面,发现自身兴趣的有效途径。针对在职学生因为时间限制无法听讲座的问题,清华现在会将讲座的全部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上分享。此外,像开学之初的新生入学导向活动,Study trip,国际交流项目等也是对在职学生开放的。学生和单位之间协调好的话可以参加这些项目。就清华的情况来看,每年都会有数名在职MBA学生参加4个月的国际交流项目,那些希望扩展自身国际化视野的企业会乐意支持其员工参加这种交流项目。

发布者:ws2012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mbabk/20090422/1470760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MBA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