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公开声明,宣布从2007年起,停止MBA深圳教学点招生。
随后,细心的人们又发现,往年9月热热闹闹的深圳MBA说明会上,少了不少名校的影子。清华、人大、交大等在深圳开办MBA班已有多年历史的名校,正在悄悄退出深圳市场。
几年前,中国商学院的“圈地”运动曾经掀起硝烟弥漫,而深圳因其独特的城市条件也成为众多名校商学院争相夺取之地。1994年,上海交大在深圳青年学院的教学点招收当地MBA生,开创了商学院异地办学的先河。随后的2001年,清华和北大先后声势浩大地在深圳设立研究生院,此后,MBA异地办学的潮流风起云涌,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纷纷加入其中。最高峰时,深圳的MBA院校达到了10多家,其数量之多也只有高校云集的北京可与之相比。
十多年来,这些试图扎根深圳的商学院确实为深圳培养了众多的人才,然而,发展至今,为何却纷纷选择退出?
MBA异地办学能否做到原汁原味?是最为人质疑的。很多商学院虽然具有十分知名的品牌,但往往到了异地就“水土不服”。
就MBA教学而言,主要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案例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图书资料、光盘检索资料库、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接入条件等。其中,比较能体现MBA教学特色的基础设施要求是案例教学环境,这些均是异地办学很难做到的。
不少MBA异地办学点与分校之间,各种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既无案例教室,也无计算机和网络接入条件,图书资料和光盘数据库检索条件一般也比较差,难以支撑MBA教学。这也是导致其质量下降,发展规模受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教学案例是否适合本地也是一个问题。目前在南方异地办学的众多商学院均是北方过来的,在教学理念、管理方法、案例选择上能否因地制宜,适合珠三角的经理人也是一个瓶颈。
中山大学岭南国际MBA项目招生主管李志明表示,商学院开拓异地办学点,等于将现有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师资全部移植到另一个城市去,师资和教学模式是否会“水土不服”?教学内容能否保持“原汁原味”?都是各家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从目前看,有些异地办学项目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些学校本部的品牌非常强,但在异地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市场并不受落。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招生办主任葛琳表示,办MBA,需要高水平的师资,教学软硬设施也均要达到一定水平,这些都是高成本的投入。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与本地单位合作。总校大多只是提供师资、教学等软件设施,而学校的校园建设、设施等均由合作单位负责,这些分校和总校无论在教学水平、师资队伍或校园氛围方面,都和总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然而,异地办学在师资投入方面的成本却要更大,几乎所有名教授、名专家都必须充当“空中飞人”,不定期从总部飞来讲学。
因此,任何学校开展异地MBA招生,都需要一个规模效应,报名的人数越多,成本才能收回来,校本部也就越重视,无论是师资供给还是资金的投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就越多。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及享受到的教育服务也才能得到保证。
然而,由于近年来,MBA市场竞争激烈,招生人数往往很难保证达到一定规模,要维持发展相当不容易。
在招生上,异地教学点的证书也受到了质疑。一位某名校广州MBA教学点毕业的学生表示,自己拿着这个证书求职,却经常受到招聘单位的质疑。“感觉好像比本部的人要低一等似的。”
很多企业负责人在收到这样的证书的时候,通常都会考察学生享有的教育经历和总校学生是否一样,更有一些一看到这样的学生,就会将其“晾”在一边。这些负责人坦言,如果在同等条件下,他们还是会优先考虑总校的学生。
各商学院收缩版图,除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外,外来的压力也是一大因素。国内商学院在缩水,而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学院却在进军中国市场。每年全球MBA巡展在中国举行时,世界知名商学院总会蜂拥而至。另外,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均进入中国,这些国际一流商学院所带来的国际视野、教育水平、教学资源等,均是国内商学院无法相比的。
竞争压力下,逼使国内各商学院不得不压缩规模,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精品。
另外,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与国际名校合作,举办中外MBA的项目。从目前的情况看,海外MBA毕业生缺乏的是人际关系,国内MBA生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而中外合作的MBA项目,将国际先进管理思想与本土实情有机结合,刚好可弥补这些不足。而对国内的院校来说,通过合作办学,师资和教学思维既有交流,又有碰撞,对提升其自身的办学水平很有裨益。
针对异地办学带来的种种问题,国家近年来已加强了对MBA异地办学的管理。国务院学位办关于2006招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各招生单位应根据社会需求,统筹考虑教学资源承受能力和培养条件,实事求是地制定招生规模。除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外,其他类别禁止异地办学。”另据可靠消息称,教育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所有地方院校MBA项目均不允许异地办学,招收正式MBA学生。这可能也是众多名校退出深圳市场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国家严把名校“异地办学”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是很有好处的。异地办学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为之。对于有条件的名牌大学,也要注意避免简单“复制”的做法。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说,办学好坏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异地办学,而在于怎么办学。异地办学当然不能是简单地COPY(复制),而应该利用当地的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你好!首先我们想说的是,教育部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曾经在各种会议上强调不允许MBA培养院校异地办班,特别是西部院校拿着教育部给予的优惠政策到东部办学是不允许的!师资得不到保证,教学设施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案例讨论都不能得到保证。教育部给西部院校在分数上给予照顾,就是为了鼓励的考生支援西部建设发展,然而西部院校在东部办学比如在北京办学,又有几个同学是在北京工作的呢?看看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大学的班里基本上都是外地的生源,所以说西部院校在北京办班并不只是解决北京生源工学矛盾的问题。
其次:在2006年元月六日召开的全国96所MBA院校院长联系会上,赵纯均副主任已经传达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意见,不允许西部院校滥用优惠政策,在东部地区按西部分数线招收MBA学生并异地办学。因此完全不是像你说的哪样,各校不知情。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考生,而你的分数已经达到了西部线你本人也愿意就读西部院校,那么就应该到西部院校去,而不应该说教育部不对!!!
请你再问问各校主管MBA工作的院长,谁能站出来说不知情,教育部和MBA指导委员会从来没有说过不允许异地办学?请你再问问在北京办班学习的学生意见是多么的强烈,对师资、教学、上课地点、管理方式、讨论讲座以及图书?资源的意见是多么大!
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2006.4.3
相比于烽火刚起的“世界大战”,MBA的“内战”早已硝烟弥漫。继让不少媒体津津乐道的“价格战”之后,一场中国商学院的“圈地”运动正掀起更为波澜壮阔的高潮。
其实,MBA异地办学早在10年前便初露端倪。1994年,上海交大在深圳青年学院的教学点招收当地MBA生,虽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但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相比之下,2001年,清华和北大先后声势浩大地在深圳设立研究生院,此后,MBA异地办学的潮流风起云涌,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纷纷加入其中。而各校的招生咨询会更是遍地开花:今年清华经管学院在西安、深圳、北京和济南连开了4场;北大国际MBA的招生说明会则开了6场,而长江商学院去年未作任何宣传,今年却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大造声势。
尽管MBA异地办学的风潮已兴起一段时间了,但一直以来,上海这个市场还鲜有“外来者”。但不久前,报上的一则广告引人注目:位于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在上海开办EMBA班,12.6万元学费更是创了上海目前的新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赵凌云告诉“选择在上海办学,因为上海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对MBA教育有着强大的需求。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北京、广州开班。”对于复旦、交大、中欧等强手如林的上海市场,赵校长说:“和综合性或工科类院校不同,我们是一所经、法、管多种学科并存的财经类大学,在国际金融、资产评估、法学等方面具有领先全国的教研实力。”赵校长同时也否认了“低价竞争”的说法,他认为:“低价并非刻意而为,我们是严格按照教学成本进行定价的。我们聘请的外籍教师都在校际合作的框架之内,因此大大降低了师资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质量逊色。”
国内商学院的“圈地”运动,终于进行到“家门口”了,对此,上海高校又作何反应?上海交大EMBA的项目负责人徐飞表现得十分平静,他说:“MBA异地办学,交大已进行了快10年了,我们竞争,也鼓励竞争。特别是EMBA教育,推出不久,社会认知度还很低,而通过各高校的共同作用,更有利于国内EMBA教育的发展。而且,市场对EMBA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定价正好满足了需求的多样性。”
人民时评:异地办学不应简单否定 《南方周末》近日的一篇报道,使异地办学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篇报道说的是,中国人民大学147名研究生得知自己将被划入人大苏州研究院,心理上有了“巨大落差”,有些“不满”。为此,有舆论要求对异地办学叫停。
应当说,在这些学生的知情权方面,人大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及时告知学生,哪些分数段的学生将可能不在北京本部而是去异地就学;这些学生的心理失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大此前一直在北京,学生是慕此名而来,而这名一直是与北京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异地办学,教学质量有没有保证,学校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这的确也是值得人们疑虑的。从现实情况看,硬件设施一般没什么疑义,关键是对软件存疑。比如,能否充分保证师资力量,能否形成相当的学习风气等等。虽然疑问多多,要说的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对异地办学给予简单否定。
当然,异地办学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为之的。如果任其泛滥,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但是,如果是那些有条件的名校呢?毕竟,名校资源相对稀缺,其品牌价值有目共睹。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个品牌以更大的效应,造福的学生乃至社会,不仅是学校本身所应思考的,也是社会所希望的。异地办学无疑是这种思考与希望的一个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名牌大学搞异地办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名校异地办学之所以得到“异地”的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异地想以此提升其本地的文化涵养,更好地聚集发展的后劲。据称,人大成立苏州研究院,就是为了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学校在华东地区的影响,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可以说,异地办学其成败关键取决于,学校和“异地”有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如果“异地”提供了相当的硬件,学校更好地配置其师资力量,学生勤奋为学,学校再严把出口关,我想,高质量的教学同样是可以完成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会比在本部差。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名校实施了异地办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不妨以积极的态度接纳这一新生事物。
当然,异地办学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摸索阶段,走一定的弯路有时是难免的。以为,现在不是讨论该不该禁止的时候,而是应该关注怎样把异地办学这个模式做好,做成功,用事实来回答和消除人们的疑问。如果实践若干年后,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再禁止它也不迟。如果实践证明,异地办学还是利大于弊,存在的问题多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妨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丰富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受用的不单是学校本身,还有“异地”,乃至我们的社会。
目前,最应该防止的是,学校对异地学生放松管理,“出口”不严,使一些学生达不到名校“毕业生”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受损的将首先是学校自己,这是异地办学的名校都应时刻警惕的。
发布者:ws2012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mbaxw/20090805/2039444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