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嘉宾——毕业离校整整十年的首届MBA校友载誉归来。
北理工首届MBA校友共68位,毕业后在军工、石油、石化、金融、汽车等行业内各领风骚,迄今已有多位在副部级岗位上供职。师生共聚,话忆往昔,展望未来,校友们的话题里离不开“责任、社会、学习和发展”。他们的到来,勉励了2007年秋季接受学位的MBA、EMBA学弟、学妹们,他们从导师们手中接过的学位证书里装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和责任。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光明教授回顾了中国16年的MBA教育之路:
MBA是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一个教育项目。到为止,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国的MBA教育,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适应了我们伟大的时代、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
1991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的办学历程——MBA。我们学校作为全国第二批试办MBA的学校,从1994年开始的开办MBA项目。十多年来,我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MBA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历程。首届MBA学员已步入社会十年,回顾这段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作为管理与经济学院的一位MBA导师,首先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各位北理工的MBA校友,你们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向在校学习和塑造着自己的未来、即将开辟新的人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的MBA同学们寄予希望;同时,向十年来历经风雨、坚持不懈,为MBA教育事业、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全体教师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刻的敬意。
说到MBA教育事业的创办,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94年我们开始办MBA的时候,无论是教学条件、设备、教室,还是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教材,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经验不足、条件艰苦的情况。比如,由于中国的管理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我校管理与经济学院创建之初识抽调学校不同专业的、有管理经验或对管理学科感兴趣、或者有一定研究积累的教师组成的,当时叫管理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洪宝华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他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最早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仿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我国最早的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前辈。但是,为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需求,视“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师们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得益于我学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我校MBA教育项目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模式。目前,我们的师资队伍里,既有全国教学名师——这在全国的管理专业里是不多见的——韩伯棠教授,也有北京市孟二东式的先进教师和十佳德育标兵。
我总能感受到学院中MBA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情系青年学子、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孜孜不倦地指教着学员的气氛。
管理与经济学院MBA课程的授课效果、质量是人所称道的。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有雄厚的理工基础作支撑。同时,自从延安办学以来,我校长期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理念,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爱国奉献的精神和热诚化为新的文化底蕴。我校MBA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教学研究并重。学生在这里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生的感悟。
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从199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到2005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在校大学生实行倍增。我校MBA教育项目始终坚持高质量、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培养计划,保证了我校MBA教育项目的品牌不断提升,使学生受益、老师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我们的品牌越来越亮。我们作了一项1800多人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的事业发展梯度很高。在此,我想寄语所有MBA毕业生和教师:坚持严谨务实的办学作风,不断探索,在新的形式下,励精图治,开辟未来。
党的十七大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勾画美好的蓝图,也给MBA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崇尚竞争和奋斗,强调勤奋和努力,注重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只有这样的MBA教育,才能坚持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我们要秉承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断创新,积极地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管理理论和文化精华,使得我们学校,我们MBA课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不断提高解决中国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推动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这是我们办学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
发布者:ws2012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mbaxw/20090805/2039459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