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育龙MBA网手机版手机版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MBA > MBA学费

暨南大学07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章程章

育龙MBA网    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9日    来源:育龙网

暨南大学是一所着名的华侨学府,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侨校+名校”特色而享誉国内外。“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早在1918年,暨南大学就开始设立商科,是中国最早开展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1993年,暨南大学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全国首批开办MBA教育的26所院校之一。2000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首批试办MBA教育的中国高校进行评估,暨南大学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在2006年福布斯中国商学院排名中,暨南大学获MBA学员对商学院满意度排名第一。2006年暨南大学获得全国MBA联合会主席峰会主办权,这是华南地区第一次举办全国规模的MBA盛会。培养目标: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暨南大学MBA的特色 ①“侨校+名校”的多元文化背景。暨南大学是百年名校,它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有着显着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更具有开放的视野,为MBA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②丰富且具有竞争力的教学资源。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大批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和省名牌专业,以及EMBA、MPAcc、MPA和ME等齐全的专业学位设置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类学科支撑优势;新投入使用的管理学院教学大楼提供了一流的商学院教学设施;建立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百余名正、副教授所组成的优秀的师资队伍;采用国际先进商学院教学模式,办学经验丰富,这些形成了暨南大学13年MBA教育教学方面的显着优势。③融合中西,坚持与国外着名商学院合作办学。MBA教育自建立之初,就注重走国际化合作办学道路,近年来,与包括美、英、德、加、澳等国外大学建立起MBA合作渠道。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培养EMBA,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BU)、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等签署协议联合培养MBA等。加强国外合作与学生交换生计划,是暨南大学MBA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④广泛的校友资源及活跃的MBA校友会组织。华南地区最早、超过13年的MBA教育,为暨南大学吸纳了大批优秀的MBA生源,是珠三角地区目前培育MBA学员最多的学府。同时,暨南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MBA校友联谊会的学校之一,经常性地开展校友、校企、校际之间的联谊与交流活动。暨南大学联谊会倡导建立了华南地区MBA联盟,并成为该联盟的首届轮值主席。⑤完善的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服务。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服务的同时,MBA教育中心设立了专业的学生事务和职业发展办公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人才职评、素质拓展和职业发展服务,为MBA学员的职业前途提供保障。⑥构筑MBA终生学习和资源共享体系。一朝就学,终生向学,暨南大学MBA立足于为学员建立终生学习和资源共享体系,通过即时平台和丰富的、学术交流、运用实践交流等平台让MBA学生能够始终获取最新的管理知识,交流最前沿的管理实践经验。培养方式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暨南大学MBA教学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享等理论学习与企业实习、项目实践等相结合。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②“华商”特色的案例教学。“开启华商智慧,传承华商文化”,这是暨南大学MBA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引进国际着名商学院的案例,使之具有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本土与侨情相结合,教授与学生相结合,致力开发反映华人营商文化与经营特点的案例库。③校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中国学位制度的规定,结合学校培养MBA的经验,采用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校内导师与社会实践导师相结合的方式。④大学科平台教育和灵活的专业课程相结合。MBA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外,学员还可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选修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学习年限为3年,根据学员情况最多可延长至5年,授课时间安排在周末。)

发布者:ws2012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mbazx/20090703/1997648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MBA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