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育龙MBA网手机版手机版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MBA > MBA资料 > MBA教育

2011年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院长讨论会

育龙MBA网    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4日    来源:

2011年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院长讨论会

    2011年5月21日,“中国暨清华MBA教育二十周年纪念会及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经管学院主办,MBA教育中心承办,来自全国106所院校院长、书记以及MBA项目负责人共248人齐聚清华园,共同总结中国MBA教育过去20年的经验和成果,探讨商学院管理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部在去年启动的MB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共有17所MBA培养院校入选试点单位。各校MBA项目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希望解决哪些问题?改革反映出怎样的趋势与思考?改革有哪些新思维?需要突破哪些思维范式?这些问题在“院长论坛”阶段一一得以剖析和解答。

    以下为各位发言嘉宾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的实录:

    主持人:感谢杨院长非常丰富多彩的介绍。下面请刚才发言的三位嘉宾和经管学院的钱颖一院长共同上台,进入我们第二个环节,讨论互动环节。欢迎四位上台!

    刚才听到各位院长一方面非常有洞察力,也有非常深刻的建议,同时也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做法,但是我们感觉到这里有一些政策空间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想问一下我们的院长,觉得我们的综合试点改革政策上有哪些重点突破和改革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伊志宏:说政策突破,我们看到北大,我们感觉已经有比较大的突破了。我觉得可能是从主管部门来讲,现在一个比较大的考试的制度相关的这样一个。另外,具体到各个学校的情形不一样,可能会有一些限制或者过去是不利于这个项目发展的,这次改革的试点,可能是不是可以有一些突破?人大表态,你们有什么要求就提,我们也去支持。

    钱颖一:我刚才听了这三位的发言,因为我们在座的四所学院都是试点单位,所以作为试点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有些责任,因为我们有些试点的话,将来很多学院可以跟进。我听下来有相同的地方,不相同的地方。特别相同的一点大家都对联考制度意见非常大。而且其实这个思路我刚才听到几位讲,大家意见特别一致。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就是GMAT的形式,是作为一个资格考试,希望一年能有多次,希望一次考试成绩能够在多个学校多次使用。这一条能不能切实的去推一下?或者我们台上的几所学院,我们一起来推一下?我知道这也不是教职委的事情了,现在跑到考试中心去了,更麻烦了。至少从我们学院的角度讲,大家意见很一致,而且这个模式也是很成熟。只是做不做的事,而且这个一旦这样做的话,好多事情可以相对容易解决了。这个地方是不是我们一起来推一下?这是我的想法。

    杨梅英:非常同意刚才伊院长和钱院长的观点。从我们实践中,我们也是感触非常深。我们也希望能不能参照GMAT的形式,我们的联考也能做成一年多次,如果是不能做到密集的话,起码一年三到四次,可以给考生们更多的选择。还有我觉得教育部不要管那么多,非要划一条线,就让它真正成为一个资格考试,这个事情或许可以推动的。谢谢。

    徐信忠: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具体制度的改革,而是理念的颠覆性的改变。中国商学院的认证,是一个可能让商学院院长们特别为难的事情,我不参加排名,后来顶不住了。我在和美国的商学院排名前三的交流的时候,我说一个学生拿了两个OFFER,一个哈佛,有多少学生到你那里去?他说有20个去我就高兴了。就是最后谁的认可是最重要的?是市场,是未来MBA的候选人。所以只有我们真正他们对MBA教育理念需求的时候,我们才能做世界真正的一流的MBA教育。

    记者:来自同济大学。大家一直关心招生制度改革,如果入学考试联考比重在录取学生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给各个学院提出了更新的问题,面试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在面试过程中能够真正筛选出来适合为MBA的学员?谢谢。

    徐信忠:在过去四年里面,我可以讲我们走遍世界250个商学院的记录,也反复问这个问题,包括哈佛,国外的商学院面试流程非常简单,哈佛是校友面试,目前我不知道光华的MBA利用外部考官的概念多长时间,我真的不敢说。但是我介绍一下最近这几次的组成。我们当时有十组需要50位考官,大概2/5光华资深教授,3/5校友和企业的高管。所以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能做的一定尽量把住考官的关这个非常重要。

    把权利交给考官,我今天做的非常简单,进入面试的学生,只有要考官中有四个或者五个说yes就录了,四个或者五个说no的我们就坚决不录。所以从学院层面我们怎么样去培养一批我们认为能够选择我们认为适合学生的优秀考官们,这是一个关键。

    伊志宏:这个是各个学院比较纠结的事。之前的做法有全国联考,有个线再来做面试,相对更容易操作一点。现在大家觉得问题这样的一种考试本身可能问题比较大,它测试学生的更偏重于知识水平,分高的学生并不是我们商学院特别是要培养未来具有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的学生的一些东西。所以这个考试制度可能是需要改革,但是没有了这样的东西,或者说没有这个有效的一个笔试,主要的依据面试,我个人觉得操作成本会非常大。我刚才也提到这个,大家实际的做法差不多,怎么更严格,对考试本身能力筛选做很多研究,加进去企业的高管,你的校友结合起来等等。但是我仍然觉得用这个面试本身,也还是需要有一个比较有效的笔试的东西。海外的GMAT成绩也是非常重要,好的商学院GMAT的分比较高,相对前提考试更有效一些,我觉得需要从全国层面,从MBA指导委员会,或者教育部对这个做很多的研究。

    钱颖一:我来问一下徐院长,你刚才说面试中有不少资深教授。我跟美国的商学院的招生委员会,哈佛是校友,有的学校是在校学生,有的学校是职员,但是很少用教授。我想这里肯定有他的道理。我想问一下你们用教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原因?面试多了以后,对商学院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因为你面试的质量是很大的考验。第二,我觉得更会产生伊志宏院长刚才说的差异化显示出来了,不同的商学院有不同的偏好,他希望面试有什么类型的人。现在都是一模一样的考试,无非分数高低而已。所以这是为什么国外商学院都是GMAT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通过校友、学生、职员这样的面试可能是对MBA更好,当然对商学院本身考验也更大。

    徐信忠:钱院长讲的对,至少我拜访过的商学院,没有用教授面试的过程,而且相当一批学校是没有面试流程的,只是照着社会材料去挑的。报考MBA面试流程怎么来的?因为我才主管MBA才三个月,所以对历史没有办法回答。但是以教授为主的面试,渐渐转变成一些企业家为主要面试的过程。完全理想状态下,我觉得我们的教授参与可能也不是一个完全不合适的东西,中国的客观条件下。但是怎么来的,我回答不了,钱院长,不好意思。

   记者:前一段北大推行改革其中有一条,可以直接从没有任何经验的本科生当中筛选一部分人读MBA,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教育比较盲目,可能由于毕业以后就业比较难就去读MBA了,他是不是想清楚了?

    徐信忠:这个还在探讨中。北大相关单位批准了,也是非常小规模的试点,是20个人,我们招收420个。即便三五年之后,试点非常成功,依然是一个比例的学生来自于非有经验的考生当中。大概哈佛首先推出2+2的概念,包括光华很多学生被录取了,耶鲁开始0+2的概念。我是学北大地球物理的,直接进了英国的MBA。我想从个人的经历谈优势。当然还有国家的背景,当讨论实践性比较强的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作为直接穿越过来的非经验的人,肯定是有劣势的。在专业课讨论当中,我觉得这里很多优势劣势去参考,我相信即使很成功,MBA教育仍然有三至五年经验以上背景教育为基础。

    主持人:我们都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相应的培养环境下可能会涉及到论文到底怎么做,怎么写的问题?我想作为我们改革方案,如果说改成了更多的通过实际的课程,或者说实际的分析报告来做论文的一种替代,我们有什么证据能说这个做法就确实是好呢?因为我们是改革,我们得有充分的理由,咱们各位院长是怎么考虑的?

    钱颖一:我听到各位发言观点不一样。杨院长说他们在北航觉得论文是一个很好的。徐信忠院长说另外一种形式叫做实践型论文比较好,提整个实践项目为基础。当然要想做论文的话,即使四五个人是一个团队,写出来不能一样。欧洲情况我不熟悉,我只熟悉美国的。这里的情况不一样。

    伊志宏: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几年前做过一个项目,是跟意大利都灵无线电基金会一个合作的项目。他们资助我们两年,这个项目资助一些意大利的小企业要进中国,做市场分析和调研。我们分了若干个小组的同学,一个小组四五个人,一个教授,工作时间半年左右。这个项目他们曾经在美国和UCLA合作过,后来因为金融危机钱没有了,项目停掉了。我们半年的学生的收获非常大,而且学生的付出要比现在的论文的要求多得多。所以我们后面想,有没有可能把这样的模式推广到全部的学生?当然我们也是在讨论过程当中,这个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教师的投入非常多。你要给研究生院证明看,我是几个人一起工作的成果,对学生的收获和学生的投入要比一个人写论文还要大。对我们培养的质量是提升的,而不是降低的,必须要设计的非常严格,投入大量的资源。

    杨梅英:这种以实践报告作为论文形式,我觉得非常好。关键就是这个东西怎么评价它。有的时候经挺好,具体念的时候念歪了,可能主要是这个方面的问题。

    徐信忠:我补充一点。以前欧洲小型咨询项目,企业要去开展业务,为新产品营销策略企业会找商学院做这样的工作。起码报告跟企业报告是同一型的,回到学校还有时间学生要独立完成论文,根据实践进行报告的完整。我带的学生有分数的差异,他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包括对学术理论的总和完全不是一样的概念。有的商学院没有论文,但是会派学生到各个地方做项目,为企业做小型的咨询项目。从学生的反馈来讲,学生对这个非常积极。通过实践把过去一年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用到实践中来。

    钱颖一:有一个小问题,现在论文查重软件太厉害。结果很容易被查重出来,就说你中间是说严重了是抄袭,技术上有这么一点点问题。如果纯学术型的研究,本来是团队,五六个人一个项目,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个小细节,我提出来。

    徐信忠:欧洲的基本说法是只要你开始动笔,就不允许再讨论,

    记者:我来自山西大学,请几位院长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教师分级政策下,如何能把老师调动到MBA的教育战场上去,而不至于老师一方面在为职称拼搏,一方面还想着从MBA搞一点项目,挣一点小钱,在这个政策上,从事MBA方面的教师,一部分大家注意,不是作为主业的,这种体制下,不知道这种体制能不能突破?斗胆说一句,如果这一点不能突破其他都是小问题。谢谢。我想请一把手回答,因为杨梅英教授是副院长,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回答这个问题。

    徐信忠: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五年了,光华我是职称评审。在光华过去几年当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有研究有非常的优势,教学部是很理想的情况下,没有通过职称评审,我自己有85%从内心评估。一个教研如果加起来超过80%,就不能晋升职称。你研究非常出色,在学院里,在国内国际顶尖杂志发了很多的论文,也有很多影响力,你研究占优秀,对不起,你不能成为这个学院的教师,我们不是物理学院,不是术学院,反过来出去你教学非常突出,你的研究可以相对弱一点,也可以排在70%的位置上,加入学院150人,你的研究排第70位,你的教学排前十位,我认为你有资格当MBA教师。

    伊志宏:这个问题是全球商学院都面临的问题。没有哪个学院这个问题解决了,解决很好没有问题,都是动态过程中。我觉得第一从学院层面来讲,比如人民大学,试图既要做优秀的科研,高水平的研究,甚至不断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又要做高水平的项目,这是学院层面的想法。

    但是具体到师资的安排,老师又能做高水平科研,讲课又非常优秀,对企业非常了解,非常难,这样的人有,但是少数。所以师资队伍上可能要有安排,教学这个东西经验很重要。我们相对而言,年轻一点的老师,他本身评职称的压力大,科研压力大,我们希望他的主要精力做科研。我们中国商学院和国外相比,项目比较多,你研究做的好,然后可能在MBA课堂可以教博士项目,博士项目研究做的好,教课没有问题,甚至教少量本科的课。这样有若干年教学经验以后,他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当然院里有很多对教师发展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但是相对来说,年轻一点的老师,以科研为主。后边教授可能并重,或者教学占的比重相对比较高。海外的商学院大致也是这样的安排。所以不能说强调教学重要,强调科研重要,那样不行。我觉得大概可能是这样的。

    钱颖一:你提的问题,我觉得是任何一所研究型大学都要面临的。我想说,清华经管学院的情况,我们对教学重视可能是超出外面的想像。当然论文发表非常重视,这个比较容易看到,但是不太容易看到的是我们对教学的重视。我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学院有好几例都是青年教师研究做的非常好,但是因为教学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这个可能是一些教学评估,未必真的这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确实是教学评估如果落到后面的百分之多少,我们就不能评职称,确实发生这样的就离开了。

    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教学不行是得不到晋升职称。实际我们对跟教学有关的一些活动,是给予很大的重视。这里很具体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教师写案例,两年前,哈佛商学院的麦克教授专门给我寄来厚厚一沓材料,主要是案例。当然哈佛商学院在这方面是独特的。因为他的案例也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并不是传统上的我们的学术期刊。这是大概两年前的事情,我们确实在过去一两年中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个青年教师,要纯从他的期刊发表论文,可能不如另外一个老师,但是因为他在案例方面,跟哈佛和斯坦福都有很多的合作和出版案例。我们觉得他的贡献很大,所以给予了提升。所以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说这个不是空话,真的有。

    我这几年回来做院长,我觉得从我自己花的时间来讲,也是在教学方面,比如MBA、本科改革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因为我确实非常相信,作为一个大学,当然研究型大学都很重要,但是教学我自己感觉上,国内大学和国外的研究型大学比的话,好像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觉得现在有一点偏向,国外的研究型大学他们对教学非常非常关注的。

    一位理工科一位著名的教授讲的话,他说一个大学如果你没有特别好优秀的研究,你就不是一流的大学,但是你没有很好的教学的话,你连大学都不是了。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教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杨梅英:北航前几年重视科研非常厉害,今年我们好像开始评职称了,教师教学有专门通道。如果一个人教师做的特别好,科研可以弱一些,照样可以升教授。一般来讲,科研上有很多要求,教学上我们是学生评价,我们还没有排到后百分之多少会有影响,这个没有。是这样的情况。

发布者:shuqin

来源:育龙MBA网本页网址:http://mba.china-b.com/ziliao/mbajiaoyu/7590.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MBA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